



如何定義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這個問題值得深入的探討和多方面的研究。這不是哪一個人一說就了的事。也許需要長期的探究和修改、補充,才能使定義完善和準確。因為專門涉足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感到極有必要界定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的定義,所以不揣冒昧提出自己的見解。對于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多年來已在許多文章中作過程度不同的表述。本文試圖作一次定義式的描述,并簡明地揭示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的相互關聯。作為學術概念,應該做到準確、完整、科學、嚴密,表達清晰,易于理解,便于推行,益于發展。由于學識所限,表述的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希望聽到各方面的高見。
以下就對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給出初步的定義:
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為標識的歷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紀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融會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發展的一個彌足珍貴的階段,是中華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上都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兼收并儲,融匯發展,和而不同,多元共榮。
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發展,吸納多種文化的有益成分,達到的歷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顯著的游牧文化特點和開放性、多元性,為中華文化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和后續發展的廣闊前景。
上都城坐落在錫林郭勒草原。融會漠南農耕文明和漠北游牧文明,錫林郭勒草原是上都文化的發祥地。
上都文化承襲尊從自然生態、信仰長生天、崇拜英雄、順應環境、維護永續發展的游牧文化理念,吸納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有益部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彰顯了十三世紀的中華文明。
蒙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和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從草原來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尊從自然生態,維護永續發展,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理念。信仰長生天,崇拜英雄,善于適應環境,是草原人經久彌堅的信念。多元共榮,和而不同,是蒙元文化的顯著特點。
蒙元文化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特點,又廣泛融入了中原農耕文化,吸納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體現。這個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創制,又稱八思巴文。用這種新創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寫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上都作為蒙古黃金家族建立的草原都城和元代的夏都百年之久,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以上都為標識的上都文化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融匯的產物,也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
上都所在的錫林郭勒草原孕育了金蓮川幕府,見證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匯,成為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發祥地。
錫林郭勒文化,是指以錫林郭勒地方為標識的,沉淀了這個地區的歷史文明和現代發展的諸多方面的區域文化。
錫林郭勒文化是錫林郭勒地區文明發展和歷史滄桑的沉淀與結晶。從精神層面匯集了這個游牧草原幾千年來各民族創建的輝煌。屬于中華文化的一個支脈和有機組成部分。呈現著具有鮮明地區人文特點和文明發展成果的特性。涵蓋所屬地方的上都文明、阿巴嘎巖畫、蘇尼特石刻、錫林浩特石器、烏珠穆沁古人類遺址等古文明和近、現代發展的文明成果。
錫林郭勒文化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特點,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元代金蓮川一帶的發展和上都文明為錫林郭勒文化留下了中華主流文化的印記,而有別于一般的地方文化。 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列入國家申報清單彰顯了錫林郭勒文化的世界意義和在中華文化的重要地位。諸多有游牧文明原生態顯著特點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長調、呼麥、蒙古摔跤、民族服飾等草原風情,使錫林郭勒文化有著獨特的韻味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