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十七大報告中用“大發展大繁榮”“新高潮”這些不尋常詞匯來號召文化建設,彰顯了黨對發展文化的迫切愿望,表達了對文化發展滯后的清醒認識,對激烈國際文化競爭的強烈感知和對人民文化需求與文化權利的深切關懷。
文化是軟實力。對于中國的崛起和大國地位,德國總理默克爾說,當中國能夠輸出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才稱得起是一個世界大國。作為世界上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需要發展的不僅是經濟和科技,文化的巨大發展和舉足輕重的影響也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人們的群體的記憶。是沉淀,是蘊涵,是結晶,是精神,是力量,是靈魂。文化的缺失就是心靈的迷失,就是精神的荒蕪。文化強國,文化強區,文化強縣,一個地區要有影響、有聲望、有精神、有特質,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品牌。
打造區域文化品牌已經成為地區社會建設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需求。沒有文化品牌的地區,總會讓人覺得缺少什么。錫林郭勒南部正在興建中心城市,這座新城的文化品牌值得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多年從事上都遺址和上都文化研究,涉獵了錫林郭勒地域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多個方面,對以多倫城為核心的錫林郭勒南部中心城市的文化品牌作了一些思考。綜觀歷史,體察全局,建議以灤河文化為核心打造多倫新城的文化品牌。灤河文化的概念、文化價值、對于錫林郭勒的意義和在中華文明的地位,簡要表述如下:
一、
灤河是中華大地特別是塞北草原的著名水系,連接草原和中原,哺育了塞內外的中華兒女,滋養了中華文明。
灤河的源頭在多倫,流經錫林郭勒南部多個旗縣和河北、京津地區。多倫在灤河流域的文明發展中有著顯著的地位。元朝的夏都又稱灤京,灤京的東涼亭就在多倫城一側,這是大元帝國皇帝的行宮。清代的康熙會盟正在多倫。多倫的匯宗寺在宗教界地位顯赫。東西大倉非同尋常。
清代和民國多倫一直是塞外重要商阜。山西會館聞名遐邇。晉商、旅蒙商和天下商客云聚,溝通著中原和塞外的脈絡。
如今正在規劃把多倫建成錫林郭勒南部緊鄰京津的中心城市。歷史和現實都體現了多倫文化的厚重,在灤河流域有著足夠的份量。所以,多倫新城打造灤河文化品牌實屬名望所歸,情理所致。打造多倫新城的灤河文化品牌,無疑對打造京津以北廣闊地域的經濟發展和區域文化繁榮可以起到支撐作用。我們應該讓哺育了中華文明的灤河水為塞外的現代文明建設推加精神的動力!
二、
黃河、長江哺育了中華文明,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得到了高度關注和深入的研究。灤河文化有它的區域性,也有對中華文化全局的代表性。它是中華文化大系統的一個分支,也在歷史上的一定階段扮演過核心文化的角色。連接中原與塞外的灤河文化意義非同一般。
關于灤河文化的定義、概念、學術體系,它自然應該屬于地域文化的序列,是中華大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屬于地方學的一個分支體系。
灤河文化,指以多倫地區為中心的精神文明積淀和文明傳承,涉及灤河流域文明發展的歷史與當今的文明成果的結晶。體現了歷史和今天灤河流域的精神文明的發展和獨具特色的文學、藝術、建筑、商貿、宗教等方面的品位與格調。
灤河文化顯著的特點是積淀了塞北游牧民族的成長和發展,彰顯了草原和中原在經濟、商貿、宗教、文藝等多領域多層面的深入交匯與融合。灤河身旁的灤京(開平)和北京(北平)成為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影響深遠。
灤河文化中游牧文明與商業文明交匯,區域文化與中華文化相融,多元共榮,和諧發展。北方諸多游牧民族長期培育和發展了這里的文化,漢代李陵臺見證了歷史,遼代、金代有梳妝樓為證,元代成為中華京城所在,清代為北方各方勢力會盟之所和北方宗教中心,民國為晉商拓展興盛之地,歷史蘊涵非常豐富。
灤河文化,對于黃河文化、中原文化、農耕文化來說,它是塞外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對于草原文化來講,它又有著諸多農耕文化、商業文化、中原文化的色彩;交叉融匯、兼收并儲、相得彌彰、多元共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塞外文化。
灤河文化稱為塞外文化,顯示了它鮮明的地域性。涵蓋游牧部落的察哈爾文化,說明了它的源淵和草原文化特性。濃郁的晉商文化、會盟文化、宗教源淵和農耕文明顯示了它交叉融會、兼收并蓄、多元共榮的特質。
近年來,周邊的一些地方文化研究機構相繼提出了地方文化和地方學研究的概念和學術體系,正是適應了地區發展和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灤河文化作為錫林郭勒草原南部和中華文化塞外部分,概念是清晰的,內容是豐富的,意義是鮮明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它與上都文化既有交叉又相互獨立。它起源于草原,鼎盛于元代和清代,在清代和民國時期作為塞外商阜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色彩!
三、
灤河文化在歷史上的制高點,在元代、清代都有鮮明的體現。元代的夏都,稱上都,也稱灤京和上京。《辭海》中“灤京”作為一個辭條,注釋為:“元上都的別稱。以在灤河水上得名。元楊允孚著有《灤京雜詠》。”以灤河取名的地方,如灤平、灤州、灤陽、灤縣、灤南等等比比皆是,足見灤河的影響之大。《辭海》中“灤河”的詞條:“在河北省東北部。上源閃電河出豐寧縣,繞經內蒙古東南緣多倫縣北,折向東南流,始稱灤河。中流穿流燕山山地。下游在樂亭、昌黎兩縣間入渤海。長877公里,流域面積4·46萬平方公里。有伊遜河、青龍河等支流。”元帝國起家的金蓮川,正是灤河流域所在。歷史上著名的金蓮川幕府,成就了大元帝國的最初的基業。金蓮川正是現在多倫、藍旗、太仆寺旗、鑲黃旗、白旗與河北省的張北、沽源、承德一帶。
位于多倫城一側的元代的東涼亭是大元帝國的行宮所在。在查干淖爾一帶有另一個行宮——西涼亭。東、西兩個行宮拱衛著灤京,具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和作用。每年元朝皇帝巡幸,都要留駐行宮。就是駐蹕灤京皇城之時,皇帝也會到行宮行獵或練武部兵。東涼亭的遺存有著見證歷史的重大價值,彰顯了多倫在元代的地位。
康熙會盟和匯宗寺見證了清一代多倫在塞北和大中華的位置舉足重輕。山西會館彰顯了晉商的發達和多倫在中國近代塞外商阜地位。
作為一座中心城市,文化的定位意義所在,不言而喻。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地區的靈魂,城市的靈魂,在中心城市的起步階段,就把文化定位把握好,塑造好,發展好,就會使城市有豐富的內涵,深厚的底蘊,獨特的品位,豐滿而亮麗。相信我們的決策者有這樣的智慧和才能。
多倫為代表的錫林郭勒南部,沉積于歷史上文化結晶可以數出許多。東涼亭、匯宗寺、山西會館、南屏山、上都遺址、李陵臺驛、紫城、梳妝臺、國王衙門遺址,等等,都在向我們訴說著。忽必烈、康熙、章嘉、劉秉中、吉鴻昌等代表的蒙元文化、游牧文化、會盟文化、宗教文化、晉商文化、塞外文化等等都生長在錫林郭勒南京北的這片沃土,哪一個方面都有它的獨到之處,而把它們籠在一起,找個最從容大氣又富麗深遠的名字,富有彈性又內涵極其豐富,該數“灤河文化”命之,方為妥當。
多倫厚重的歷史積淀了燦爛的文化,這份灤河流域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遺產,值得在多倫新城打造中作為一種文化品牌,傳承好,發揚好,讓灤河文化的深厚蘊涵為京北現代中心城市建設增添文明的底蘊和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