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我國出現過許多草原城市。
上都可以說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她坐落在豐美壯闊的金蓮川草原。
灤河滋養的金蓮川,“北控沙漠,南屏燕薊,山川雄固,回環千里”。
這里山有水,水有魚,鹽貨狼藉,畜牧蕃息,大供居民食用。
風光優美,物產豐饒。文人墨客對此多有贊敘。
在這里,忽必烈建立了蒙古歷史上頗負盛名的“金蓮川幕府”,成為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集團。
1256年3月,在金蓮川擇地筑城。新城被命名為開平府。
形容其“龍岡蟠其陰,灤江經其陽,四山拱衛,佳氣蔥郁”。在民間留下了忽必烈向龍借地建城的傳說。
1260年4月,忽必烈登上汗位,在開平建元"中統“。
沿革為;中統元年,為開平府。五年,以闕庭所在,加號上都,歲一幸焉。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總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總管府事。
上都,這座標記著民族傳統和草原特色的都會,不但有金碧輝煌的亭臺樓閣,而且有馬蹄飄香的草原濕地。它是700多年前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世界性大都會。是蒙元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的起點,曾對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迄今為止,是中國53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內蒙古唯一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忽必烈,元帝國的開國皇帝。在位35年。一半時間是在上都度過。
從這里,世祖忽必烈經過對阿里不哥等的兩次平叛戰爭,構建了國家二元治理體系架構。經過對南宋的戰爭,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唐"安史之亂"至元開國間三百年各族軍閥混戰而人民流離失所的局面。
1260年,臨朝執政的時候,“鼎新革故,務一萬方。”,做到了“凡小大政事,順民之心所欲者行之,所不欲者罷之。”
元世祖忽必烈作為第一位入繼中華大統的蒙古族帝王,一生中,于武功奠定了今日中華各族子孫生息藩衍的國土疆域。于文治并尊祖國歷史上源遠流長的農業文明和草原文明,從重農桑開始,使一個草原游牧帝國成功實現了全方位的轉型。其經濟政策和實踐,通過不分民族,選賢任能,人盡其才,地盡其利,廣施仁政,實現了元代社會農者就耒,商者就途,士庶緇黃,各安己業。天下承平六七十年。有力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為中華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業,為中國歷史書寫了輝煌。
明朝主治的《元史》這樣贊嘆他:“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規模宏遠矣!”明初著名學者更進而評說道:“元朝自世祖統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徭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世也!”
魏源的《元史新編》說:“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過于漢唐。”
著名元史專家李治安先生就將忽必烈評價為:“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君主統一和治理南北的第一人”,“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的(偉大)推動者”。
日本學者杉山正明稱世祖忽必烈把以歐亞為整體的、三個迥異的世界——牧業世界,農耕世界和海洋世界,連結在一起。
毛澤東:“各個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歷史都做過貢獻” 。當代中國的歷史版圖疆域的杰出的古代奠基者、多民族大一統元帝國的開國元勛忽必烈薛禪可汗,為適應和鞏固其時大一統國家政治版圖,在國民經濟管理方面創造的多元一體開放模式、碩績,當屬毛澤東同志所言的那種中國少數民族的歷史貢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