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諸位先生/女士長期以來對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關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網((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官網)歷經十余載三次改版,不知我們的努力是否達到了應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類文明探討的道路上永遠有你們同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03年成立起,2004創辦"元上都文化網"以來,堅守專心元代歷史文化研究初衷,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盡力,探尋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錫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揚中華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學研究成果助推于人類文明的追索,為中華復興的精神構建奉獻綿薄之力。聯系我們或評論網站文章 ,留言, 請發至郵箱 : [email protected] com
歷史上,我國出現過許多草原城市。元代的上都可以說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這座位于錫林郭勒盟境內的草原城市——上都遺址,于2012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迄今為止內蒙古唯一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對于上都的稱謂,許多人不盡了然。他們向往、迷戀旖旎的草原風光,整個身心親近自然后盡興而歸;也有一些人,望文生義。認為上都地處蒙古高原,在北京(大都)之北,故謂上都。謬也。
翻開歷史,忽必烈于1251年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即南下駐帳于桓州、撫州之間的金蓮川。忽必烈在此建立了蒙古歷史上頗負盛名的“金蓮川幕府”。已然成為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集團。由于幕府人士習慣于城居,難以適應住氈帳、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生活方式。忽必烈即于1256年3月,擇地筑城。一座新的草原城市矗立于灤河之畔。新城被命名為開平府。這里“龍岡蟠其陰,灤江經其陽,四山拱衛,佳氣蔥郁”。 1260年4月,忽必烈在開平被推舉為大汗,隨即在開平建元"中統“。《元史》記載:中統元年,為開平府。五年,以闕庭所在,加號上都,歲一幸焉。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總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總管府事。百度是這樣解釋“闕庭”的:闕庭是人體部位名。即"闕"與"庭"兩個部位的合稱,即眉之間和額部。闕庭,《靈樞·五閱五使》:"五官已辨,闕庭必張。"《靈樞·五色》:"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于中央,六府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我的理解是之所以加號上都,就是以闕庭所在。除其氣候宜于夏季避暑外,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史書記載,其“北控沙漠,南屏燕薊,山川雄固,回環千里”。這里有郁郁蔥蔥的八百里大松林,異鳥群集。山有水,水有魚,鹽貨狼藉,畜牧蕃息,大供居民食用。憲宗五年,即為巨鎮。戶四萬一千六十二,口一十一萬八千一百九十一。建城上都,于保持蒙古舊俗,聯系蒙古宗王、貴族。發展蒙古民族事業。加強蒙古政權在中原的統治,實現統一全國的政治愿望,至關重要。十三世紀中葉的上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元代馳騁天下,開創的元帝國,疆域遼闊震驚世界,草原絲綢之路從上都始發,商賈迤邐,駝鳴馬嘶,穿行在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西去歐洲。草原絲綢之路的發達,為開放的元朝帶來了高度繁榮,使草原文明在元朝達到了極盛。上都被視為世界隨之跳動的“心臟”。
記敘上都,不能不說上都路。當時的上都路是元朝中央直屬行政建置,屬元朝腹里中書省,上都路的行政管轄范圍極其廣大。有18萬平方公里之大。它北至二連浩特市,東至通遼市扎魯特旗和赤峰市,西至大同市,南至邢臺市,東南至承德市和北京市延慶縣以及懷柔、密云。
上都,這座標記著民族傳統和草原特色的都會,向世界顯示了對歷史與文化的強大包容力,讓我們在回憶祖先昔日的榮耀的同時,感受到了雷霆般的震撼。
百年古都 學術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學研究 史海鉤沉 蒙元風云 上都河文學 研究會 圖片欣賞 留言板 版權所有: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巴雅爾圖 地址:內蒙古錫林浩特市錫林大街錫林郭勒文化園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蒙ICP備160017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