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遺址是一座擁抱著人類巨大文明的廢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歷經十六年 ,終于在2012年成功。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相伴而生,開拓了上都文化研究的新的篇章。
蒙元文化,從字面上看它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和蒙古族有關,二是與元代有關。主旨就是帶有蒙古族文化標志的中國文化在元代形成的特殊品味和風格,它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百年史。
上都文化,2003年1月28日召開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籌備會,3月13日經中共錫盟委宣傳部批復,4月22日錫盟行署民政局依法核準下發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f0028),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元上都歷史文化作為一個文化課題、議題,正式擺在社會各界面前。12月26日《上都文化研究》學術報創刊并編發第一期。
首篇專門論述蒙元文化的學術論文《蒙元文化的多元性和歷史地位及在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于2004、5、11問世并于5月18日發布在《上都文化研究》學報第二期頭條。
2012、6、29 18時23分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場上3分鐘中國申報的元上都遺址就通過審議,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2處世界遺產和第30項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項世界遺產。
錫林郭勒草原上都遺址申遺成功 6月29日深夜,一個喜報從俄羅斯圣彼得堡傳回中國呼和浩特: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圓滿成功!
喜訊傳出,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現場一片歡呼……內蒙古自治區元上都遺址申遺代表團成員紛紛鼓掌相慶。
各國代表團向中國代表團表示祝賀,中國政府和內蒙古代表團全體起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以及出席大會的190個國家的代表表示感謝。
元上都遺址申遺成功,草原人民一片歡騰。內蒙古為你喝彩,錫林郭勒為你高興,正藍旗為你自豪。……草原人民載歌載舞,沉浸在一片喜悅中。
全票通過只用兩分多鐘
6月29日,世界遺產大會開始對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進行審議。據了解,中國元上都遺址項目是當天第4個審議的文化遺產項目,經過大會討論,中國元上都遺址獲得全票通過。中國元上都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在接受采訪時說,“討論這項世界遺產(中國元上都遺址),一共用了兩分多鐘,是今天(29日)討論最快的。討論時間最長的超過了3個小時,而我們這個項目只用了兩分多鐘。”
展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
5月14日,國際古跡遺址保護理事會ICOMOS受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委托,在世界遺產中心網站公布了元上都遺址突出普遍價值審定報告。
其中對元上都遺址的價值認定和真實性、完整性評語如下:元上都遺址的位置和環境顯示出來自于蒙古族和漢族兩者在價值觀及生活方式上的共同影響。城市遺址展現了兩個民族結合的城市規劃模式。通過蒙古族和漢族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的融合,元朝才得以將它的統治擴展到當時已知世界的極大一部分范圍。元上都遺址是一個包含了不同民族團體的融合型城市規劃的獨特范例。
元上都遺址非凡地見證了元朝的征服者忽必烈汗的最高統治,這種統治包括對被征服者的文化和政體的吸收和改變,也包括征服者在保持和維系原有文化傳統的決心和努力。
元上都遺址的位置、環境,以及它的城市模式證實了游牧與農耕文化的并存與融合。漢地結合園林和景觀的城市規劃對于元朝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在元上都是必要的,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城市布局的杰出范例,展現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元上都城是13世紀“佛道大辯論”的發生場所,這個事件促成了藏傳佛教在東北亞地區的傳播。
元上都城于公元1430年廢棄。這座大型考古遺址現在被草原覆蓋,保存了13~14世紀元上都城建造和使用時的整體格局和城址。宮城、皇城、外城的城墻墻體共同展示了中原傳統的城市規劃布局,并且可以通過其中一部分已經被發掘、記錄和回填的宮殿和廟宇建筑的土堆,清晰地展示出元上都城的規劃布局中對于蒙古部落會議和狩獵需求的考慮。門外的關廂、鐵幡竿渠和墓葬群遺存都存在于它們的自然和文化環境范圍內。后者保存了關于城市選址至關重要的自然要素,背山面水和4種類型的草原景觀,尤其是含有河流濕地的金蓮川草原。在景觀上,元上都遺址能夠被清晰地解讀。
考古發掘和史料記載見證了具有蒙漢民族文化結合特征的都城形制、歷史格局與建筑材料等的真實性。墓葬群真實保存了蒙漢民族于上都生活的歷史信息與物證;除明德門遺址和皇城東城墻進行過少量修繕活動,其他組成部分基本沒有出現人工干預。同時,地理環境與草原特色景觀保存完好,真實地延續了草原都城的環境特征和空間感受。
至此,中國政府提交的《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聲明的列入理由、包括4條價值標準全部獲得國際古跡遺址保護理事會ICOMOS的充分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