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恭帝趙顯(1271年—1323年),是宋度宗趙禥(1240年-1274年)的次子,曾被封為嘉國公。1274年,宋度宗趙禥因酒色過度而亡,年僅35歲。這樣,年僅四歲的趙顯登基做了皇帝,稱為宋恭帝,改年號為“德佑”,在位共2年。朝政大事由祖母謝太皇太后、母親全太后垂簾聽政,軍國大權依然由奸臣丞相賈似道掌控。 當時,南宋王朝茍安一隅、歌舞昇平、花天酒地、醉生夢死、不思進取。百姓們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南宋國祚衰危、奄奄一息。對于北面元朝的進攻,南宋朝廷官員中分成兩派,一派屬主戰派以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杰為首,主張繼續低抗元軍進攻;另一派屬投降派,以賈似道、夢留炎、賈余慶等人,提出向元朝“割地、稱臣和每年進貢銀絹各二十萬兩”的主張。兩派明爭暗斗,相持不下,形勢緊張。 忽必烈在上都登上蒙古汗位后,開始部署發動向南宋的戰爭。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受命時任中書右丞相的伯顏統率二十萬元軍直取臨安(今杭州,下同)。至元十三年(1275年)正月十八日,伯顏統帥三路元軍向南進發,攻城掠地,勢如破竹,不久三軍會師于皋亭山(今杭州北),進逼臨安城。在元軍兵臨城下之時,時任臨安知府的文天祥、浙 西制置副使張世杰等主戰派力勸太皇太后謝道清、太后全玖、宋恭帝趙顯等出走海上,自己愿率軍背城一戰。然而,太皇太后不準,而是聽從投降派的意見,派遣使臣賈余慶等奉傳國玉璽及降表向元軍乞降,伯顏同意受降。二月五日,宋恭帝趙顯率百官出城投降。伯顏接受投降后,又取得太皇太后謝道清的手諭,繼續招降未歸附之州郡。這次滅宋之戰,取得“宋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余縣。”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南方各地。 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除太皇太后謝道清因有恙留杭州外,丞相伯顏攜宋恭帝趙顯、皇太后全氏及南宋宗室官員等北去上都,拜見元世祖忽必烈。宋恭帝趙顯一行人馬從杭州出發,直到五月初才抵達上都城。之后,按照元廷的安排,其主要活動: 一、禮拜元廷太廟:”至元十三年五月初一日,趙顯、太后全氏等被送到上都第三天,早出西門五里外,······北邊設一紫錦罘罳(fusi,古代一種屛風,這里象征著元朝諸先帝_編者注),即家廟也。廟前兩拜。太后及內人各胡跪。福王、宰執如南禮。又一人對罘罳前致語,拜兩拜而退。“ 二、亡宋君臣初見進貢禮儀:“至元十三年五月初二日,南宋皇帝趙顯、皇太后一行被送到上都第四天,天曉,盡出南門十余里,宰執同屬官亦列鋪設金銀玉帛一百余桌,在草地上 行宮殿下,作初見進貢禮儀。行宮殿宇宏麗,金碧晃耀。諸妃諸王皆升殿列坐。皇帝、皇后共坐霤中,諸王列坐兩序······班退、升殿,再兩拜。就留御宴。” 三、封亡宋皇帝趙顯為瀛國公,制書:“我國家誕膺景命,奄有多方。炎風朔雪之鄉,盡修職貢,若木虞淵之地,靡不來庭。罄六合而混同,豈一方之獨異。用慰徯蘇之望,愛興問罪之師。戈船尺流而天塹無憑,鐵馬長驅而松關失險。宋主隰乃能察人心向背,識天道之推移,正大奸誤國之誅,斥群小浮海之議,決謀宮禁,送款軍門,奉章奏以祈哀,率族親而入謹。是用昭示大信,度越彝章,位諸臺輔之尊,爵以上公之貴。”(王磐:《降封宋主為瀛國公制》,《元文類》卷11)史料:”(至元十三年)五月乙未朔,伯顏以宋主趙顯至上都,制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封瀛國公“ 后來,世祖忽必烈還給趙顯賜了個元朝公主為妻,給投降的宋福王趙與芮受封為平原郡公,并允許宋朝投降的官員們居住在大都。南宋詩人汪元量(字水云,曾任趙顯老師—編者注)在《水云集》中寫道:“僧道恩榮已受封,上庠儒者亦恩隆。福王又拜平原郡,幼主新封瀛國公。“ 至元十九年(1282年),瀛國公趙顯又被遷居到上都東部(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石別蘇克),在這里度過了少年時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了解到自己過去至尊的地位和眼下屈辱的處境, 心情凄傷,抑郁不樂。當南宋舊臣汪元量被釋放回江南時,他曾作詩相送,表露出他懷念故國故土,而又無法歸去的悲苦心情。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當宋恭帝趙顯18歲時,忽必烈擔心他日后會謀反,便想除掉他。當趙顯得知這一消息后,便向忽必烈提出請求:出家為僧,永離世俗,終生奉佛,以絕元世祖的疑慮,元世祖應允。其母太后全玖聽說后,亦在大都的正智寺出家為尼,直至終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賞給19歲的趙顯許多錢財,同意將他送入吐蕃(今西藏)習學佛法。從此,他長期居住于西藏薩迦大寺(今日喀則薩迦城內),更名為合尊法師,號木波講師。過著清苦孤寂的廟宇生活,終日以青燈黃卷為伴,潛心于學習藏文,研究佛法。經過多年的修行苦讀,趙顯通曉了藏文,領會了佛學,成為佛學界知識淵博的高僧,曾一度擔任過薩迦大寺的總主持。他還翻譯佛經,譯成《因明入正理論》、《百法明門論》等經文,他為佛教界做出了許多貢獻,被藏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之列。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一月,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病逝,終年80歲,在位36年,謚號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號薛禪汗。 時至元英宗碩德八剌(1303—1324年)時代,至治三年(1323年)。一次,當趙顯在一首詩中寫道:”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這首詩流露出他對南宋 王朝的思念之情,表達了對當年元朝消滅南宋的不滿。這件事被元皇家派往監視趙顯言行的耳目發現后,上報到朝廷。因觸犯了元朝的文字獄。元英宗遂下令賜死趙顯。同年四月元皇“賜瀛國公合尊高僧死于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樓),時年53歲。” 另有史料記載,趙顯入藏前,他的夫人—元朝公主病故了,生有一子趙宣也剃度為僧侶。 宋恭帝的一生是罕見的、傳奇的:大富大貴、跌宕起伏、蹉跎坎坷、顛沛流離、命運悲慘。一、身份地位看:由南宋至高無上的皇帝降為元朝的大臣瀛國公,之后又成為吐蕃的佛門高僧,可為傳奇特異;二、生活環境看:從風景如畫的江南杭州移居到北方的幽燕大都,又遷居于天高云淡的蒙古高原上都,最后長期定居于雪域高原西藏境內,可謂變化多端、變遷曲折;三、與周圍接觸的人員和民族成分看:由原來周圍的南宋皇親國戚、漢族官吏們,到后來與蒙古族帝王將相、王公貴族們,最后又與西藏的僧侶信徒們生活在一起,可謂是極富傳奇色彩。 宋恭帝趙顯的經歷,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是奇特的、罕見的、絕無僅有的。他的命運,比其兄宋端宗趙昰、其弟宋末宗趙昺又是幸運的,他們都是短命的,都在戰爭中早已亡故。同時也是悲慘的,長期寄人籬下、茍且偷生,幾經坎坷,最后還是逃脫不了被賜死的悲慘命運。 就歷史貢獻而言,他能隨祖母謝太皇太后、母親全太后率南宋百官審時度勢,投降元朝,免除了杭州城生靈涂炭、百姓遭殃,同時也為增進漢、蒙、藏各族人民的交流、理解,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融合,特別是在藏傳佛教、佛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2020.07.20. 參考文獻 1、《元上都研究資料選編》 葉新民 齊木德道爾吉編著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蒙古族文化研究》朋·烏恩著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3、《宋朝帝王錄》 資料選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