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我國陜西省延安市參觀,同時拜謁了黃陵縣的黃帝陵。發現陵園內有處碑林區,里面陳列著許多歷朝歷代帝王們敕立的石碑群,其中有一塊元朝皇帝泰定帝敕立的圣旨石碑,格外引人注目。本文專題介紹相關泰定帝圣旨石碑的情況。 元泰定二年(1325年),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耳頒布了保護黃帝陵廟的敕令,并在陵園內刻立了《禁伐黃陵樹木圣旨碑》。碑文記載了泰定帝頒發保護軒轅黃帝廟建筑、嚴禁砍伐橋陵區樹木,并免除宮觀、寺院所屬地稅、商稅,對破壞橋陵之人,官府加重處罰的圣旨。 泰定帝圣旨碑屬砂石質,高1.74米,寬0.82米,厚0.17米。碑文用楷書書寫,四周邊飾幾何圖形,共17行,現殘存27個字,碑下半部殘損嚴重。 之后,元惠宗圖貼睦爾于至正元年(1341年)降旨,重修軒轅黃帝廟西側被大火焚毀的保生宮殿。 因本文涉及到兩位歷史人物:軒轅黃帝和元朝泰定帝 ,這里一并說明。 關于軒轅黃帝及黃帝陵園:軒轅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代華夏部落的首領,中國遠古時代為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之首,又與伏羲、神農被尊為“三皇”,亦被尊崇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本姓公孫,后改姓姬。因居于 軒轅之丘,又稱軒轅氏,也稱姬軒轅。 史料載:軒轅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聯合炎帝打了敗蚩尤,由華夏部落聯盟首領成為天下共主,使華夏民族由蠻荒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統一中華的豐功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振興農業,播種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教人們織布做衣,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制禮儀、作《黃帝內經》等。由于黃帝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死后,人們為了表達對這位人文初祖的懷念,便在橋山起冢為陵,立廟祭祀。 黃帝陵所在地橋山,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是子午嶺向東延伸的部分。子午嶺南北而行,北為“子”,南為“午”,故稱“子午嶺”。橋山總面積566.7公頃,山體渾厚,氣勢雄偉,沮水三面環流。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蓋面積為89.1公頃,計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多株,是我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宋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載:“橋山,《山海經》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清顧祖禹所撰《讀史方輿紀要》載:“沮水至縣北,穿山而過,因以橋名。“ 沮河由西向東呈U形繞橋山而過,站在山上朝下看,東邊有河,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橋山,黃帝陵因山而得名橋陵。 1992年7月11日,《人民日報》刊文題為“黃帝陵風水軸線”一文,文章說:“黃帝陵風水軸線就是橋山主脊至黃帝墓冢,并與印臺山山峰之間構成一條連線,黃帝陵區的各種建筑都是以此為軸線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這條線上”。這條連線是西北至東南走向,也就是說,黃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坐北朝南)或正西正東(坐西朝東),而是依據地理,背向西北,面朝東南,同橋山、子午嶺和號稱龍脈的昆侖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國地理的基本形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 在黃帝死后的幾千年里,歷朝歷代祭祀黃帝的活動從未中斷過。從古代夏、商、周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時將黃帝作為“天神”、“帝王”祭祀外,各朝代都無一例外地將黃帝作為中華祖先來祭祀。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孫中山先生委派要員專程祭祀黃帝陵,并親自撰寫祭文,頌揚“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體現出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請周恩來總理部署對黃帝陵進行維修保護,并委托郭沫若同志題寫“黃帝陵”碑。之后,國家和陜西省人民政府撥專款整修黃帝廟大殿及陵區。1962年,黃帝陵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已成為國家、陜西省的主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景區。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期間,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國家公祭、重陽節民間祭典活動。祭奠黃帝活動已經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民族感召力的民族盛典。黃帝陵祭典已經形成一種民族認同的文化,除注重“形祭”外,更注重“心祭”,黃帝陵已經成為中華兒女尋根溯源的精神圣地。 元朝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耳(1293—1328年),屬元朝第六代皇帝,是元世祖的嫡曾孫,晉王甘麻剌(后追謚為元顯宗)之子。甘麻剌逝世后,也孫鐵木耳承襲晉王位。1324年(延佑三年)秋八月,發生了“南坡之變”,元英宗碩德八剌被弒。元仁宗一系已絕嗣,雖然還有武宗的兩個兒子和世㻋與圖帖睦爾,但作為元世祖長房嫡曾孫的晉王也孫鐵木耳最有資格繼承皇位。在弒殺元英宗后,亂臣鐵失之流,北上將皇帝玉璽獻給也孫鐵木耳。在元英宗駕崩整整一個月以后的九月四日,也孫鐵木耳即帝位于漠北的龍居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畔。也孫鐵木耳即位后,改元"泰定",先是大赦參與謀逆、殺主的鐵失等逆黨,并對他們加官進爵。一個月之后,突然將鐵失等逆黨全部誅殺。十一月,也孫鐵木耳回到大都后,又處死和罷免了一批鐵失同黨,流放了涉嫌逆謀的“五王”。這樣使也孫鐵木耳的政權更加到鞏固。 他在位的5年期間,以守成和維穩為基本策略, 因此政治上未有太大的變動。在人事上采取宥和政策,盡可能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財政上起用回回人理財,在災害 不斷的情況下,維持了全國經濟的穩定。宗教方面繼續維持蒙元以來對宗教兼容并蓄的政策,崇奉藏傳佛教,允許其他宗教存在。但是,泰定年代,元朝已進入多事之秋。當時許多地方發生了天災和饑荒,還爆發了湖廣、云南、四川等行省的少數民族起義。這些都動搖了元朝的統治。 泰定五年(1328年)二月,泰定帝改元"致和",七月巡幸上都時,駕崩于上都行宮,享年三十六歲,死后葬于起輦谷。 史料:“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也孫鐵木耳駕臨上都巡幸,七月十日庚午,駕崩于上都行宮。” “泰定五年(1328年)二月,泰定帝改元"致和",同年七月巡幸于上都,七月十日庚午病逝于上都行宮中。” 泰定帝建立的圣旨石碑,表示了元朝皇帝尊重中華文明,尊重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重視園陵區的環境保護。 泰定帝秉承了元世祖的思想觀念,表示自己是正統的中國皇帝,尊重和重視漢民族的風俗習慣。古代帝王們具有祭奠山川、朝拜三皇五帝的傳統習俗。凡帝王登基、節日歡慶、禳災祈福都要對名山大川進行大型的祭奠活動。對傳說中的古代圣賢、三皇、五帝,歷朝歷代都要進行大型祭祀和香火供奉。這種活動一直延續到元朝。同時也顯示了元朝皇帝重視園陵區的環境保護,告誡人們保護陵區的植物生態。并嚴懲破壞陵區內林草樹木的行為。 元泰定帝圣旨石碑從1325年刻立,至今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了。為中國現存唯一的關于黃帝陵的元代碑刻,是我們后人研究元代黃帝陵和蒙元歷史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2020年9月12日 參考文獻: 1、《元上都研究資料選編》 葉新民 齊木德道爾吉編著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蒙古族文化研究》朋·烏恩著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3、《史記·黃帝陵》(卷二十八) 司馬遷著 中華書局; 4、《黃帝陵碑刻》 百度網
|